其人琪言“豪的”來了:監管或會空白,需求不會空白
  昨日報載,一家打車軟件公司在廣州投放了600輛印有“一號專車”標識的中高檔出租車,既有寶馬、奧迪等豪車,也有經濟車型,乘客下載手機軟件後就能隨時打“豪的”。車上有免費wifi、雨傘和礦泉水,在乘客遇到航班延誤時,還能免費等候接機。
  對於這種新事物,監管部門習慣性地表明瞭憂慮:乘客信息可能泄露,這些車不算真正的的士,司機不需具備的士司機營運資格證,車輛本身並未納入出租車行業管理,存在監管空白。對此,打車公司表示,專車為每一位乘客購買了保險,對所有車輛即時監控;而且,還利用大數據對行車軌跡和用車狀況做安全記錄。
  從公眾常識來看,新出現的“專車”才是市場經濟下純粹意義上的“出租車”,靈活方便,保證到位,價高者得,花錢就能買到服務,這比在街邊有錢打不到車要強吧?至於說監管漏洞,則風險歸買賣雙方自負了。正如我們每天上市場是不可能追問大米有沒有監管、有沒有毒才買的,消費行為終歸自己埋單。
  借助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,通過補貼刺激,讓的士資源更高效地向有需求的人群靠攏,這是互聯網公司深刻把握都市需求的結果。之前這些公司還只是通過在線虛擬調配,如今在建立用戶群的基礎上,延伸到線下的“直銷供給”。相比之下,職能部門面對IT界對公眾服務的滲透,還停留在泛泛而談的研究再研究中。可對於每天都有現實出行需要的市民來說,是不可能等到有關部門把這個問題研究清楚才出街召車的。因此,許多劍走偏鋒的新嘗試終歸會出現,儘管這種嘗試和無牌“黑車”只是隔了一層紙,卻凸顯出都市人群巨大的潛在需求。
  傳統出租行業既有著市場經濟的商品屬性,又披著上級管理、規範與定價的外殼,導致的士行業處於供不應求,卻又不能積極去“應求”的尷尬。比如,“增加的士數量”很簡單,卻往往被某些利益階層抵制。相比之下,繞開監管體系冒出來的“專車”就更像是把租車業進行更精細的劃分,當切分到只要租十幾公里的時候,一片巨大的市場藍海就出現了。這片藍海恰恰是現有的出租車無法提供的,也是有些五星級酒店很多年來想做也做不來的事情。
  如今專車出租的費用高,面對“高端商務客戶”,的士司機可以看熱鬧。待這些專車進一步經營規模化、價格平民化後,會否真正動搖現有的的士行業格局呢?政府監管的理想邊界和現實邊界在哪裡?終極目的是讓市場聽話還是聽市場的話?這些問題遲早都是繞不開的。  (原標題:“豪的”來了:監管或會空白,需求不會空白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l54plyu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